——记浙江遂昌汇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华棣
7年前,在一位朋友的牵线搭桥下,赵华棣将企业从青田迁到遂昌,创办了浙江遂昌汇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7年后,赵华棣的企业办得有声有色,他成了遂昌的荣誉市民,对这座山城,他也日久生情。
2013年元旦前夕,浙江遂昌汇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铜制品生产线项目开始试生产。来遂昌之前,赵华棣做的主要是从有色金属废弃物中提炼铜,已经有10年经验。但人算不如天算,那一年开始,铜制品持续走低的市场价格,给满怀信心的赵华棣当头一棒。“那两年亏惨了,投资3亿元,亏了1个多亿,除了固定资产和厂房,手上流动资金所剩无几。”说到当年的情况,领导的一句“老赵,还能活不?”让他记忆犹新,“领导对我的关心,部门服务得用心,让我坚持了下来。”
2014年下半年,赵华棣看到铜制品市场仍一片低迷,于是决定转型,从有色金属废弃物中再找其他“宝贝”。“在青田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实验,从这些‘垃圾’中分离提炼其他金属元素,这项实验当时已经开展了很多次,比较有把握。”赵华棣说,得益于科研技术的支撑,公司顺利转型,“现在,我们从有色金属废弃物中分离提炼硒、铅锑合金、镍等多种金属元素。”
在记者印象中,做垃圾回收再利用应该是一件很脏的活,而在浙江遂昌汇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车间内的所见所闻,却推翻了记者之前的认知。有色金属回收物要经过12道工序进行分离、提炼、再生产,每一道工序的操作台面都一尘不染,每一个车间的地面都清清爽爽。“我们公司对环境卫生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一方面,我们是做回收再利用的,不能让‘垃圾’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所有的‘垃圾’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宝贝,包括一滴水、一粒尘。”在电解车间,赵华棣指着一堆黑色的电解残渣说,“别小看了它们,这里面可还有很多贵金属呢。”
从一堆残渣中提炼贵金属,不是普通的活。从事有色金属回收再利用的赵华棣为了从“垃圾”中找到更多宝贝,多年来他一直注重科研创新,公司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北京中色再生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江苏理工学院特聘教授钱逸泰,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院长周全法等专家教授也成了赵华棣的“座上常客”,为其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
有了专家教授还不够,公司内部人才队伍的组建,赵华棣也是紧抓不放。多年来,他奔赴各大高校招引专业人才,用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来留住人才。目前,公司近150名员工中,就有30%是科技型人才,形成了一支信得过的“土专家”队伍。2017年,赵华棣及公司的高层、技术研发骨干共7人受聘江苏理工学院企业导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土专家”真正走进大学课堂。
作为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国家科学实验室产业化示范基地,浙江遂昌汇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一直使用该实验室的真空炉设备,而该公司也拥有最好的真空炉操作实践能手。“10多年前,他们的第一台真空炉就在青田的企业试用,到如今已经是第六代了。”赵华棣介绍,目前,中国真空炉的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而且他们工人的操作水平也达到世界水平,“厂家去国外安装真空炉,有时候碰到专业的操作问题,还打来电话向我们的师傅请教呢。”
“有色金属回收再利用科技含量很高,人才是基础,科研是发展之根本,只有不断地科研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用赵华棣的话说,他做的就是“垃圾回收再利用”,回收垃圾是好事,却不能在“再利用”过程中造成环境的再次污染,“我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据悉,2016年浙江遂昌汇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年产销达2亿元左右,今年,预计可突破4亿元。看到今天的成绩,已到花甲之年的赵华棣并没有止步,他还想在“垃圾”里再“淘金”。
“我们的二期项目已经申报,如果投产,基本可以消纳丽水地区的钢厂废渣、危废企业下脚料等。”赵华棣说,他来遂昌多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关心,他也理应用实际行动回报遂昌,为这片青山绿水作贡献。
浙江遂昌汇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门口,在阳光的照射下,“科学、环保、创新、发展”八个大字熠熠闪光,而这八个字也正是赵华棣创办企业的信念:“办企业一定要有信念,要有思想的支撑,就像人活着一定要有精神支柱。”
“科学——是企业的基本理念,特别是我们做有色金属回收再利用的,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科学技术,我们的原材料真的就是一堆‘垃圾’。”
“环保——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有色金属回收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再利用过程中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能发生再次污染。只有把环境保护好了,企业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前途,像我们这个企业,创新尤其重要。只有不断科研创新,才能从‘垃圾’中发现更多‘宝贝’。”
“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企业没法生存,只有不断发展,企业才能不断壮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